天猫

你的位置: 天猫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君踏金鳌海上来——张謇故里海门常乐游记
发布日期:2025-04-15 07:32    点击次数:189

普罗米修斯先生:君踏金鳌海上来| 第2994期

▾ 点击收听 ▾

君踏金鳌海上来

——张謇故里海门常乐游记

作者:普罗米修斯先生

(一)

去年晚秋,出差海门经过常乐。人在穿镇而过的河东,迎着西边吹过的舒爽秋风,一股子酒香扑鼻而来。这种或浓或淡的酒香我在经过泗阳镇的时候也感受过,只是这里酒糟味更浓些。友人说,河西就是颐生酒厂,也是近代南通最杰出的伟人清末状元张謇龙兴老宅所在地。

“参观一下吧”。颐生酒厂是1905年由张公在其祖宅西侧择地创建的。工厂大门的门脸与张公其它所办公司大同小异,中西合璧,富南通地方特色。张氏祖宅在厂大门东南角,由老宅(状元府)、家庙与纪念馆等组成,老建筑早已不存了,现有全部都是近年新建,里面空空荡荡,转了一圈,除了我们,就是几只小鸟飞过和偶尔的虫鸣。

展开剩余81%

室外场地上稀疏的枯黄色小草,与室内地砖上的积灰,也说明这些高仿建筑没啥东西可看,或者说游人也不感兴趣。倒是后面一幢二层颇具特色的青砖楼房有些年代,隔壁颐生酒厂厂史博物馆陈列的文字资料说是张謇高中状元后荣归故里建的家属楼,但在这楼下砖刻说明上又说是1985年颐生酒厂为茅台酒厂厂长来此指导专建的。当时茅子的厂长是海门人,颐生酒厂想借着这层关系复刻茅台酒的工艺,生产海门特色的酱酒,不了解市场规律加上官僚主义和拍拍脑袋的冲动,结果可想而知。张公的颐生从生产颇具特色的茵陈酒开始到后人的海门烧酒,海门茅台,桑葚果酒,草莓酒,果汁,汽水再到海门米酒、颐生特酿,一通折腾,又转了回来。如果没有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股份改制,颐生这个百年老厂能不能存在都两说了。

颐生酒厂的厂史博物馆所列文物也乏善可陈,稍稍吸引人的就是茵陈酒配方,其实要知道茵陈酒独特酒香才是茵陈酒声名著于东南的原因,很可惜曾被后人抛弃过。厂区建筑大多建设于六七十年代,而馆内展示的照片也多改开前后拍摄,所以在张謇高大画像不远主席语录“备战,备荒,为人民”,更真实提醒到访游人这个厂子的发展历史。如同许多景区一样,参观完博物馆沿着走廊的尽头都有产品销售的店铺,买或不买随游人之意,借着张謇颐生酒厂茵陈酒的历史与盛名,加上这酒是借状元余荫而酿造的,来了买两瓶尝尝或许也能沾沾状元的灵气。

空寂的状元府第里唯一让人可以兴奋的地方是张謇老宅东南,那里一面巨大的登闻鼓四周系满了红色的布条,上面密密麻麻的祝福语,都是“祝某某一路顺风考上海中”“祝某某好运”“愿某某得偿所愿”“高中高中,某某前途光明”之类。受其感染,临走之前我也举起鼓锤对着大鼓连敲三下,鼓声响亮而空远。早已不图自己考试中第了,但求以后的日子越来越好。

(二)

张公的祖父年轻时可能谈不上是个浪荡子,但估计也好不到哪。可往往世事难料,一个过去倒霉连连的人真正好运气降临的时候推也是推不掉的。上无片瓦遮身,下无寸土栖人的张之祖父,被东台人在金沙经营锅碗的杂货商吴姓老爹看中,老吴不仅收留了他,还把膝下独女许配。俗话说,招女婿看把戏,不安生的张之祖父不久与老丈人起了冲突,于是携妻分家搬到金沙西北的西亭另过。

十几年过去,生子有三的张之祖父因一浪趟的家人拖累生活日窘,不得不再腆着脸皮让刚成家的长子也就是张公的父亲借养老之名去投奔吴姓老爹,此时的吴姓老爹已经盘出金沙的买卖东行海门常乐,在那里买几十亩地安居乐业了。张公出生的时候,由于吴姓老爹打下良好的经济基础加上张父的勤俭努力,在当地已算是一个小康之家,不然张公从四岁起也不可能开始安心读书。要知道,彼时的江南太平军余祸甚烈,时局动乱列强侵蚀,处长江下游的海门也不安生,贫困之家困于衣食,哪还有余力去培养读书人呢?以上种种可见吴姓家庭的余泽对张家的崛起是多么重要。

从颐生酒厂转过车头行到常乐镇上,能看到“张謇故里”的牌坊,再往前行左转三百米便是张公祠。通过祠内的文物展示与文字介绍,张公的事迹在这里可观大概。张公在常乐镇读书到十二岁时转去西亭,“人骑白马门前过,我踏金鳌海上来”,以及“取士九百九十九,余下一个也不会取你”的故事发生在那个时段,从中可以看到张公聪明和勤奋。但这些与常乐镇已没什么关系了,因为他人生经历中科举和生活上的种种纠葛与挫折大多发生在去了西亭以后。这里要提的是张公祠内陈列的故物谈到吴姓的甚少,我觉得可能原因大慨有二,一是时间久远,吴姓家族事迹不易追溯;二是张公及后人不愿多提家族过往,否则,张公追祀祖先也不会就到张的祖父而已。讲一句迷信的话,张公在科举路上的波折不妨看作是张的祖父与其岳丈不对付,差点忘恩的报复吧一一如此再联想到在今天八九十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成家生育的高潮时代,双方家庭实在没必要为了姓氏或彩礼争东争西,感念先辈对自己及自己所爱之人的养育之艰,才是后代光宗耀祖的根本。

(三)

古朴幽静的常乐镇近代是扼海门南北东西之要地。然而,一个人的发达并不完全取自于地利,个人性格与品德修养才是主因。张公未发迹之前就是急公好义的君子。1889年1月在外游幕尚未显名的张謇回常乐过春节,因该地去秋先涝后旱农田欠收,四里八乡告贷者众。为应付接踵而来的求救者,张公连续三次典衣质钱,帮助乡亲。

曾看到一份资料,张的祖上来自江西或安徽即如今的赣北徽南一带(一说是江南苏州),那里是徽商发源地,可以说张公后来遭遇再怎样的艰难困苦,他骨子里百折不饶的徽商基因一刻也没变异。涉猎八大行业,创建105家工厂企业,投资教育方面,至今全国有405家包含从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到职业教育的学校还享受着他的余荫。此外有建育婴堂、医院等慈善事业机构16所(处),投资建设公共事业,包括公路、桥梁、园亭、体育场等78处(条,座),创造了中国近代史上21项第一。以上其中的任何一件都够普通人奋斗一生,这些全部整合到一起就更是逆天般存在。这种牛掰的潮流人物让我在他老人家面前多磕上几十个头,也不算辱没了我的男人气概。

张公的祖祠在金沙的西边金西乡,因地方宽裕,解放初期改设为金西小学,据说如今又有所恢复。在西亭,张公祖父的故宅也在,限于时间,这次没能过去看看,好在都不远,后面有的是机会。南通张公馆被称为别业的地方我倒是去过,但物是人非,有的地方甚至物人皆非,就比如常乐镇上的张公祠,当初这是关帝庙。张公去世时,财力维艰,为纪念张公,时人把他的牌位暂栖此处,言明待情况好转再建专祠。如今专祠有了,关帝庙却没了。专祠之内,照片文件和解说词占了大多半,张公旧物没有几件,要想复原张公过去的生活情景,全凭观者想象了,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四)

张謇之学如今是个显学,有关先生的研究非常热门,这里有几方面的原因。除了张公本人与孙中山、袁世凯、翁同酥、张之洞等近代人物有交集外,与胡适、蔡元培、梅兰芳、竺可桢等交情也不浅,与江同志的祖上也有往来。现在不仅每年都有张謇研究会议轮流在北京、上海、南京、南通等地召开,即便研究论文书籍资料也卖得火热。我有一海门微信友人,他专著张謇年谱(新版),本想借海门如东都是南通老乡之谊讨点便宜,结果没能如愿,对方奇货可居让我无可奈何。唉,人出名难,出了名后也难;待他出了名,普通人想着去傍他委实也有点难。

发布于:山西省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